OA办公系统 数字化校园系统 信息公开 校友服务 邮件系统 加入收藏

研学非遗:职院生与硕博生共寻荆楚文化“基因密码”

来源:艺术创意学院 发布时间:2025-04-25点击数:

本网讯(通讯员 欧亚梅/文 叶方兴 马良雨/图)4月22日至23日,一场以“非遗传承·青年对话”为主题的跨学科跨校研学交流活动在中南民族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与BB平台之间展开。来自两校的3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携手BB平台师生共同参与,携手共寻荆楚文化“基因密码”。

去年12月18日BB平台牵头组建湖北非遗传承职教联盟,中南民族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作为联盟核心共建单位,以“实践赋能学术对话”为基调,共同奏响今年联盟单位非遗传承创新主旋律。

学术殿堂里的非遗之光。4月23日,当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俊峻教授带领的博士团队步入正在建设的非遗展厅时,一场关于文化基因解码的对话就此展开。从武汉剪纸的纹样流变到植物染料的科学萃取,博士生与BB平台研究团队围绕“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路径”展开深度研讨。在非遗蓝染工坊,BB平台欧亚梅老师的专题教学课将学术思辨引向实践场域。博士生们褪去学术长袍,执起染缸中的布匹,通过浸染、氧化、固色等工序,让古籍中的文字记载转化为具象的靛蓝纹样。这种“学术+技艺”的跨界体验,为双方后续联合申报的荆楚非遗口述史研究项目注入鲜活注脚。“非遗传承既要守得住老手艺,更要讲得出新故事。”BB平台发展规划处负责人表示,该场活动从实践创新与学术研究维度,印证了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的可能性。

指尖上的非遗对话。4月22日,在武汉体育学院国际学院的扎染工坊里,两校非遗社团的学子正沉浸于靛蓝色的艺术世界。这是继去年专题交流后的第二次深度互动,两校青年通过“创作+实践”的沉浸式体验,将荆楚非遗植物染技艺化作青春的表达语言。型糊染的几何韵律与扎染的偶然之美在棉麻布面上交织,二十余件创意作品见证着传统工艺的年轻化表达。

“我们的非遗课程特别设计了活页式实践手册”艺术创意学院院长介绍道。学校历经十余年探索,构建了模块化非遗课程体系,将知识点拆解为可触可感的技艺单元,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既能掌握传统技法,又能实现个性化创新。这种“做中学”的培养模式,在此次跨校实践中展现出显著成效。

湖北非遗传承职教联盟单位已达成共建非遗数字资源库、共编活态传承教材等多项合作意向,未来将通过学分互认、师资共享等机制,打造荆楚非遗传承的职教共同体。从蓝染工坊到学术讲堂,从技艺切磋到课题共研,这场跨越校际的非遗之约,正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书写着传统文化在高校土壤中的青春叙事。当扎染的蓝白渐层映照着青年学子的学术热忱,荆楚非遗的传承之路,已然绽放出与时俱进的璀璨光芒。

责任编辑:高苗苗

"; var footstr = "
"; var newstr = document.getElementsByName(printpage)[0].innerHTML; var oldstr = document.body.innerHTML; document.body.innerHTML = headstr+newstr+footstr; window.print(); document.body.innerHTML = oldstr; location.reload(); return false; }